你也用ChatGPT了嗎?你大多拿來找資料做報告?還是拿來聊天諮商?研究高深的專業議題?或是當作私人助理訓練?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我們生活的時代,從聊天回覆、翻譯,到旅遊行程安排,都能看到 AI 的身影。許多人開始好奇:既然 AI 可以提供快速又精準的建議,甚至開始取代某些工作崗位,那麼醫療的選擇呢?
以 ChatGPT 的運作模式為例,它的流程可以分成四個步驟:
1. 輸入理解 (Input Processing)
* 輸入的文字(或圖片)會先被分解—分析語意、上下文、語氣。
* 例如:判斷你是要查資料、要寫文章、翻譯,還是單純聊天。
2. 知識檢索(Knowledge & Context Use)
* 主要依靠訓練時的大量資料(語言、知識、範例)。
* 如果涉及即時或最新的資訊—會透過「網路搜尋工具」補充。
* 會同時參考你過去給的資訊(能記得有限的上下文,幫助保持一致)。
3. 推理與生成 (Reasoning & Generation)
* 依照語境,先「理解你的需求—規劃回答的結構」。
* 不是逐字查資料,而是用統計+邏輯,產生最合理、自然的回答。
* 回覆時會盡量兼顧:正確性、清晰度、自然度。
4. 輸出調整(Response Shaping)
* 決定要用什麼形式回覆(條列、文章、翻譯、摘要、範例對話)。
* 若你的需求有「格式」:例如表格、行程表、短文—會自動整理成那樣

舉個例子,我曾經請 AI 幫忙規劃一趟摩洛哥開會+旅行,它會先了解日期區間,旅程天數與城市,我的航班偏好,再從資料中選擇合適的目的地與交通方式。我再加上自己的喜好要求(例如咖啡、餐廳的選擇)最後生成一份完整行程。這份建議迅速又實用,減少了以往瀏覽尋找各網站所需的時間,我還能按照個人體力、預算分配進一步調整細節。最後,它甚至教我幾句實用口語,可以打招呼用,可以避免獨身女子在該國可能遭遇的困擾。

請AI協助規劃旅遊行程示意圖
事實上,AI 的價值並不在於單純「給出標準答案」,而在於透過理解需求、整合資訊與智慧判斷,生成符合個人情境的回覆。
醫美的過程亦然,它並不是套用一個固定的流程,而是需要精細的判斷與調整。即使有標準的療程資訊,真正的設計仍需考量膚質狀態、年齡需求與審美觀感,而這正是醫療必須面對面溝通的最重要主因,我們是「人」,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個性,而不是機器編碼程式。

真正的醫美不是一套固定程式,而是醫師對膚質、年齡與美感的精細拿捏。
璞之妍孫克嘉醫師的臨床經驗,讓每個療程都能貼近個人的獨特需求。
AI 的進步,確實改變了我們取得資訊的方式,但它能給的只是「參考」。真正能決定療程成敗的,不是演算法,而是醫師的臨床經驗、專業判斷與對美感的掌握。因為每張臉都獨一無二,每個需求都值得被傾聽與理解。這就是為什麼在 AI 時代,醫美的價值反而更凸顯──它必須回歸到「人」,回歸到專業與個人化的精準設計。